暮江吟白居易的全诗是什么?

暮江吟 白居易 (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暮江吟》古诗意思

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现深碧一半染得通红。

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黄昏。

江:指长江。一说指长安城东南的胜景曲江池。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夕阳。

瑟瑟:宝石名,碧绿色。这里用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作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中沿长江作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白居易的《暮江吟》内容是什么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暮江吟的作者

《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暮江吟》全诗如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诗的字面意思: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全诗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暮江吟》的诗意是什么?

《暮江吟》白居易“杂律”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暮江吟》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以下是其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

全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

江水一半流淌着寒冷,

也有一半染上了红色。

可怜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

露水晶莹剔透像珍珠,

月亮弯弯像一弓垂下。

出处:

《暮江吟》收录于白居易的文集《琵琶行》中。

创作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善于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暮江吟》这首诗是他对江水日落时景色的描写和对九月初三夜晚的怀念之情的表达。他以细腻的文字将自然景物与人情融合,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使用环境:

《暮江吟》这首诗可以在各种场合中使用,如诗歌朗诵会、文学讨论会、个人阅读等。它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带给人们禅意般的心灵享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诗仙”。白居易以作风独特、内容丰富而著称,擅长表达情感与思想,他的作品既有叙事剧情的诗篇,也有描写景色和咏史等各类题材的诗作。他的诗歌多情感真挚,倾泻出诗人纵横社交场合的不遗余力,也在讽刺和揭露社会阴暗面方面具有独特的见地。其作品丰富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暮江吟》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暮江吟》写作背景: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达,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被人称为“敕封诗仙”。

白居易暮江吟写的是哀景还是乐景

《暮江吟》这首古诗属于哀景。

《暮江吟》这首古诗属于哀景。从“一道残阳”“可怜”等词语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白居易当时无可奈何地感觉,抒发了自己无比惆怅的心态,有一种凄美的韵味。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夕阳西下的景象描写,身处在江畔独自漫步的白居易,面对此情景,不免有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受。

彼时的诗人因官场失意,不能尽自己的才华,犹如“残阳”般只得给傍晚的江面落下余晖,而不能让江面呈现出波光旖旎,用一个“铺”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彼时的所见秋色,使得人无不触景生情,尤其是在肃杀的秋日里,怎能不让人悲秋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用一个过度性词汇“可怜”,既写入了时间,向人们表明了此刻已经进入了深秋,人矗立在江边不免瑟瑟发抖。“九月初三夜”让读者阅来,跟随者诗人一起驰骋在那个孤寒的夜晚中,整个江边就诗人一个在漫步思索,有种荒凉、落寞的感觉。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远离家庭,不能与妻子、儿女相伴左右,尤其像圆月此刻仅像弯刀那样,没有实行圆满。诗人此刻过着飘零低落的生活,处处受到了官场上的其他人的排挤,自己犹如“露珠”伫立在深秋的寒风中,自己也像是露珠一样稍有不慎就从枝叶间滑落下来,充分向大众展示了自己的无奈。

白居易描写景色的诗句非常少,《暮江吟》属于典型的借物托之、借景生情,全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江畔独步的景色。采用以乐反衬自己的“悲”,主题色彩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