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问难_质疑问难是什么意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质疑问难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质疑问难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质凝问难的意思
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4.面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老师应该怎么办
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鼓励——使学生敢于质疑。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经常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不敢大胆向教师质疑,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不成问题而遭同学的取笑,即对质疑有心理负担。怎样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质疑呢?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唱“独角戏”或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的传统弊端,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当他们和教师感情融洽时,觉得你什么都好,也爱上你的课。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愿意听。因此,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语表扬,甚至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注视、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教师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决不讲:“XX同学今天也学会提问题了。”“想不到XX同学今天有进步了”等这类明褒暗贬的话语,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建立教学过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就会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质疑。
3、举行竞赛活动。经常性地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一比,谁的问题好又多”,来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教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种心理负担,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教学中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只怕不说;不怕动,只怕不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使学生乐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并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烈的情绪从事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不需动手只用“看"的方法就能很快地判别出任意一个数能被2或被3、或被5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好奇,迫切要求知道其中的秘密,我适时让学生质疑:老师“看”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样学生产生了急需了解的渴求,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又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视觉和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使他们在操作中,获得表象,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因此,操作活动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质疑的一种主要形式。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分别在桌上摆出三张大小一样的,然后让他们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 、 、 。这时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已创设的情境,跃跃欲试,很自然地提出: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又一样呢?更聪明的学生甚至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分数才会相等?这样,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之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从而进一步推进下一轮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乐于质疑,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三、引导——使学生学会质疑。
“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而“教之以渔,则终生受用”。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也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质疑则是发现真理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而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且刚开始疑问比较模糊,似懂非懂,根本提不出问题来。这时,老师就必须花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看课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质疑,从而主动质疑。
·教学平台/教学策略·
1、从课题中质疑。从课题中挖掘问题是一种较直接、较常见的方法之一。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简单吗?简单在这是什么意思?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怎么处理?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吗?
2、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质疑。即让学生熟读概念,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弄清白已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概念”时,有学生提出: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一定要“线段”吗?“围成”应怎样理解?换成“组成”行吗?
3、针对解题过程质疑。即学生在阅读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发现自已不懂的环节进行质疑。如:解题某一步骤为什么是这样的,它的根据是什么等。
4、抓住教材中的某一重要结论质疑。即引导学生精读教材,不放过任何细节,善于发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自已不懂的重要结论生疑、质疑。比如:在“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精读教材中的结论发现疑问并质疑: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必须要“同时扩大(或缩小)?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为什么要相同”?
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看书质疑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今后的自学中,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质疑,从而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四、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通过鼓励、引导、激发,学生对质疑有信心、懂方法、受启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存发扬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还要把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主动地质疑,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就能发现学习中、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会在无疑处生疑、善于质疑,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变“要我问"为“我要问"、 “我会问”形成一种永恒的追求。
“学贵知疑",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有了疑问才会深入探究,才能形成探究的目标,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敢质疑、乐质疑、会质疑、善质疑,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质凝问难的意思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巴浦洛夫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将来"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前提
1、营造"敢问"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摒弃呆板的"师生对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教授《一片树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学"课文主要讲了哪几种动物?他们在爱护树木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根据这些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按着读懂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讲堂"。
二、使学生"好问"——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基础。
1、首先要树立学生"好问"的信心。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质量高。然后,号召全班学生向这些"好问大王"学习,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
3、创设"好问"情境。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看图写话《小白兔迷路》时,我先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讲到小白兔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哭起来时,我停下来,学生马上有人问到:"那小白兔后来怎么样呢?她是怎么回家的呢?"对于这类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我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所提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他们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生"会问"——增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肤浅的水平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
1、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的质疑方法。如:课文《一片树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知道小动物爱护树木。"可椿树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呢?"马上就有学生问起,"对啊,他们为什么知道这不对,还这样做呢?"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直入课文内容。后面还可引导马上联系到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明知道不对,可我们还经常做着就是同样的道理。
2、抓住关键词句的质疑方法。如《一片树叶》这一课中,让学生理解小动物们爱护树木的环节相对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就紧紧抓住动物们摘树叶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边想象边质疑:"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叶子当书签;小猴子仔细地掐下一片树叶做纪念;小熊捋下一片树叶尝尝滋味。"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并作出记号,然后让学生自己质疑发问:为什么这边要用这些不同的词语,他们代表什么意思等等。随后老师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突破重难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很多,如从已知知识中去找问题,从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等等。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因该是质疑问难。
解释意思: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成语出处 :《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有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
成语举例: 我们数学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常常采用~和方法。
注:~代替表示质疑问难 成语的意思
面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老师应该怎么办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1.生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课堂上如
何引导学生“生疑”呢?关键是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2.择疑——分析问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判断、分析、辨别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初步让学生学会提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反问,把问题引向纵深与本质。同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分清主次,融人教学预案,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
事实上,教师的“择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这是“疑’’的量的积累。“择疑”的第二阶段是将学生的提问引向纵深.这是在量的基础上的质的提升。
在这两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既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思维的火花,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一味地予以褒扬,而要帮他们学会如何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问题慢慢会提到点子上,这就是“择疑”的作用。“择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
3.追疑——追究问题
追究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问题的篇决,而要把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追疑”,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局限.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读出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
异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见性,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追疑”还要分层次迸行,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优秀学生更多的是引导,激发其作迸一步地追疑;对学困生,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值得肯定的疑问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赞赏,并在其能力范围内作适度地追问。“追疑’’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张扬的增长点。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寻找因果关系质疑
“好问”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遇到或见到某种现象,问“为什么”,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问“怎么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结果。至于问“为什么会如此”,是想知其
所以然,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因果,寻规律,这是每个学生认知发展的起始。
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发现了一个不解的现象:“浸”字一般表示把东西放在水里,而村子怎么会浸在桂花香里呢?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集体解疑,对事物现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开了的桂花香气浓郁(这是“因”),村子里处处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气里面(这是“果”)。
经常进行这样的因果训练,学生独立质疑问难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会问“为什么”,从而去寻找它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开动脑筋,问一问“为什么”“怎么样”,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2.发现前后矛盾质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不但能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而且也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要通过前后对照,联系比较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一位学生发话了:“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哎呀啊!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 ’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昵?” 1
“你很会提问题。”老师先称赞了这位提问的同学,然后转向全班同学说,“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教师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此后,同学们埋头看书,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学生间的对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野外有风,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提问者:“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我扭转头是人为的还是可能被敌人发觉的。”
生:“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提问者听了后摇头,表示不满这种看法。
生:“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学生在课文看似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其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读懂了课文。我们不禁为提问的学生叫好,也为解答的学生拍手称快,更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称道。 、
3.抓住课文中心质疑
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来研讨,便于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问一词或问一句带全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
如教学略读课文《一夜的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进行质疑问难。
(1)什么叫“劳苦”?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理解“劳苦”,整整一夜审阅了“一尺来高”的文件)
(2)什么叫“简朴“?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应句子集中
这样:课堂教学围绕这个概括课文中心的语句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脉络清晰,结构简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会支离破碎,并且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上深刻地感知周总理的高尚人格与高贵品质。
4.针对教学目标质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质疑问难,为学生反思课堂研读所得,深入探究全文,把握文章深层内涵铺设有效路径与通道。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课始,教师出示了教学目标。
在研读课文时,一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申的“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质疑。他认为课文中的严监生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而不是吝啬鬼。老师夸赞说:“你真会读书,能对教学目标质疑,不简单!”然后让全班学生畅谈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严监生节约,只有少数学生觉得他很吝啬。究竟是节约还是吝啬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节约”与“吝啬”这两个词进行了辨析、比较,明确了两者词义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研读课前的导语,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作旁注,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全班交流研读心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段。
交流中,教师适时提示:“严监生的神态在变化,可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手。学生朗读比较“总不得断气”与“登时就没了气”这两句话,让学生谈阅读感受与体会。再提示学生思考,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从课前导语中得知,严监生家中十分有钱。这“监生”也是用钱捐来的。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渐渐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质疑展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明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同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品析语句,掌握了阅读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讽刺手法,领悟了词义的差别,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教学时,要从文本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师应细心研究学生,不仅要潜心钻研文本,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同时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依据教学内容,拓展质疑思路,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多角度选取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问难,追本溯源。并且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和思考范围的控制,从而取得质疑问难的高效优质,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还要读出感情,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在“长勺之战”中,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此过程可鼓励学生养成坚持独立思考。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持之以恒。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好了,关于“质疑问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质疑问难”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